微短剧“冰火两重天”:跨界赋能如何成为行业破局关键?
推动微短剧跨界赋能,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。“繁星指数”通过发布百余标杆案例与专项榜单,持续推动行业从“流量内卷”迈向“价值引领”,收获广泛业内认可。导读自微短剧实现爆发式增长以来,其市场规模与用户体量持续攀升,然而行业内部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凸显。在“热市场”与“
推动微短剧跨界赋能,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。“繁星指数”通过发布百余标杆案例与专项榜单,持续推动行业从“流量内卷”迈向“价值引领”,收获广泛业内认可。导读自微短剧实现爆发式增长以来,其市场规模与用户体量持续攀升,然而行业内部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凸显。在“热市场”与“
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人们的时间被切割成无数碎片,传统长视频难以满足随时随地的观看需求,而微短剧以其短小精悍、节奏紧凑的特点,精准填补了这一市场空白,迅速火爆全网。这背后,技术赋能功不可没,它像一双无形却有力的手,推动微短剧从内容创作到传播推广实现全方位升级。
当短视频平台上的微短剧以“碎片化叙事”掀起全民观剧热潮时,中原大地正以一场政策驱动的产业革命,将微短剧从“流量风口”推向“文化高地”。从郑州“微短剧创作之都”的蓝图擘画,到新乡“中原剧集地”的落地生根,河南以省级统筹、市县联动、全链赋能的创新模式,探索出一条文
在当下的文娱领域,短剧市场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,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。据《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(2025)》显示,截至2024年12月,我国短剧用户规模达6.62亿,半年增长率14.8%,用户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从90分钟增至101分钟,与即时通讯类
短小精悍、爽点密集、单集时长60秒至10分钟,微短剧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,占据越来越多“竖屏”用户的碎片时间,并掀起新一轮付费点播热潮。2025年,微短剧全面覆盖从Z世代到银发族的全年龄段用户。截至6月,全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.96亿,占网民总数近七成。
近三四年的时间,中国影视行业迎来了现象级变革——微短剧以黑马之姿异军突起,构筑起贯穿艺术创作、学术研究、网络文艺乃至国际传播的全域文化景观。作为数字时代的新大众文艺形式,微短剧的诞生并非孤立现象,而是植根于传统影视艺术的土壤之中。从短剧的即时性、网络电影的灵活
近年来,微短剧这一新兴网络视听形态在我国迅速崛起,虽逐步成为网络视频平台力推的文艺类别,但小制作、“情绪化”是多数作品常见的标签。然而,这一常态正悄然发生转变:近期受到关注的《家里家外》《延乔兄弟》等作品,与以往微短剧留给人们的节奏快、情绪激烈、剧情反转频繁的
3月26日,由江西日报社主办、大江网站等单位承办的“微短剧赋能政务宣传”融媒体宣传项目在江西日报社传媒大厦启动。启动仪式上,该项目首部卫生健康题材科普微短剧《爱,逆流而上》正式上线。
近日,自治区广电局印发《贯彻落实“微短剧+”行动计划 赋能千行百业实施方案》,联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等多部门形成合力,共同推动微短剧与千行百业深度融合,助力广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
2024年入选“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领军人才”。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、秘书处副处长,广电总局宣传司新闻处处长等职。曾被授予全国优秀团干部、上海世博会先进个人、广电总局“五一劳动奖章”等荣誉,两次荣立公务员“三等功”。
时盛岁新,再启华章。3月14日,爱奇艺荧光之夜2025微短剧盛典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。微短剧论坛上,北京市广电局党组书记、局长王杰群发表致辞并发布北京大视听“追光计划”国际微短剧大赛。
微短剧作为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新兴文艺形态,兼具影视剧基因与短视频特性,以其快节奏、高密度、题材丰富的内容优势,低成本、短周期、体量灵活的制作优势,接地气、懂网络、贴近生活的传播优势,广泛触达各类视听受众、深度参与内容生态优化、迅速打通多种发行渠道、有效形成多
在第34届中国电视剧“飞天奖”获奖的16部优秀电视剧中,有9部改编自文学作品,根据梁晓声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《人世间》获得最佳导演、最佳男演员两项奖项。在第32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获奖的8部优秀电视剧中,有6部改编自文学作品,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《三体》